「漫步见山湖 享在观山湖」观山湖:守护蓝天碧水 逐梦诗和远方

2023-07-09 15:51:56   来源:天眼新闻

多彩夏日,徜徉观山湖大地,镜头之下皆是美景。天蓝水碧,满眼入绿,蹁跹的水鸟,或翱翔于蓝天,或游弋于水面。

这些变化,体现了贵阳市观山湖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凝聚着观山湖区保护生态环境、奋力建设生态绿色之城的信心和决心,展现了观山湖区环保铁军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观山湖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铁腕整治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蓝天白云下的观山湖区翁井村。

铁腕治污 让蓝天常在

发现露天焚烧后,观山湖区大气办高空瞭望监控工作人员可通过系统发现火情,随即将火情抓拍照片视频、火情坐标等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当地大气联络员。收到信息的联络员立即赶往指定地点,迅速处理火情并查看起火原因。20分钟内,露天焚烧通过“天眼”监测溯源,实现从发现到处置的闭环管理。

这是观山湖区为丰富全区大气污染防治监管手段的创新和探索。大气治理入之越深,其进越难,空气质量如何进一步提升?

在与空气质量率的“搏斗”中,观山湖区下定决心、持续攻坚,利用高空瞭望监控设备搭载高清摄像机,在辖区的外国语实验中学、北大资源梦想城及观山湖一号制高点进行了安装,并通过系统平台对三个站点周边区域进行24小时监控。

通过高空瞭望监控设备,可实现对站点监控范围区域内24小时实时监控、计算标定火点位置、地图坐标信息显示等,准确对火源第一时间进行报警,快速发现着火点控制火源,降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实现从人工巡查向智慧化、精准化监管的转变。

大气污染问题表象在天上,根子原因在地上。如何从根源着手深度治理,科学控尘、抑尘、降尘?

观山湖区为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污染源解析,通过科学研判、有效措施、严格执法等方式综合施策,不断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2022年共组织巡查122次,调度问题378起。

具体工作中,观山湖区以区大气办监督检查、各镇(街道)安排专人配合的方式,每月不定期开展全区交叉检查,确保检查全覆盖;并通过优化考核方式,提升各镇及街道大气污染防控意识,充分发挥其大气污染防控“天眼”作用,形成联防联控强大合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观山湖,赴一场“怀景怀味”之旅,也让守着绿水青山的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日子。

百花湖美景。 吴东俊 摄

重拳整治 护碧水长流

流经长冲及郝官二村的长滩河,过去曾是养活两村人的一条河。后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河流生态欠账增多,受到污染,水质变差。随着观山湖区加强河湖保护与生态修复力度,全面推进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长滩河作为麦架河下游段,水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持续改善,“近年来,又能重新看见鱼了,感觉记忆中那条河回来了。”村里的老人刘照珍感慨道。

这是观山湖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打好碧水保卫战,从城市到农村,观山湖区首当其冲、“重拳”出击,全区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首次实现“双100%”达标。

观山湖区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完成了金钟河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麦架河治理项目、环百花湖村寨污水收集治理项目、百花湖支流生态修复治理等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新建雨污收集管网,新建污水处理厂,对城市周边村寨管网空白区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城镇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农村污水、黑臭水体整治事关人居生态环境,是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观山湖区一方面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四级投诉及三级巡查机制,畅通村民投诉反映渠道,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另一方面,规范已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同时探索实施农村黑水灰水同治“3+1+1”治理模式,全方位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观山湖模式”。全区农村污水处理率预计今年底达70%,49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已实现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污水由浊到清,由净到美。人们惊喜地发现,昔日水清岸美的画面又回来了。

观山湖区朱昌镇利用生态优势栽种黄金蜜桃。

久久为功 守一方净土

一抔土,关系着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然而,土壤污染不像雾霾天、黑臭水那样显而易见,如何防治土壤污染、呵护一方净土?

“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等特点,一旦被污染,恢复的周期更长、难度更大。”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观山湖分局相关负责人说,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须久久为功。

强化督促和指导全区10个土地性质变更为“两公一住”地块的土壤污染调查工作。强化预关注地块及污染地块的现场执法检查,确保全区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2022年共出动23车次、46人次对预关注地块和污染地块进行现场检查,未发现违法建设行为;

配合各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有关工作,全区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完成市级下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13455亩目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

在自然保护地监管方面,与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完成全区15个“绿盾”问题的整改销号工作,全区“绿盾”问题销号率为94%;

…………

亿民赖此土,万物生斯壤。下一步,观山湖区将继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做好土壤“治理文章”,牢牢守住土壤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观山湖区盘龙洞村美景。

污水治理扮靓乡村

6月27日,在观山湖区朱昌镇长冲村甘冲组污水处理站,贵州东壹环境治理有限公司现场运营主管陈嘉贤打开处理站出水口的玻璃盖,查看处理完的水质。“水比较清澈,没有异味,可以达到农田灌溉标准。”

该污水处理站占地面积500平方米,2019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处理甘冲组246户农户的生活污水。污水进入处理站后,先进入调节池沉淀,再进入厌氧池发酵,流入人工湿地进行氮氧分离,最后排出尾水。

“村民们闻不到什么异味。”长冲村村委委员石远明介绍,在建设污水处理站的过程中,考虑到村民居住分散,污水收纳难、管网成本高以及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处理站选址在全村民组地势较洼、离村民较远的地段,采用集中收集处理模式收集污水,还在处理站旁边打造景观带。

污水站还给甘冲组解决了农作物灌溉问题。“在污水处理中,我们采取‘格栅池+调节池+A2O一体化设备+人工湿地+紫外线消毒’的处理工艺,其中人工湿地环节,对标自然湿地,通过植物吸附,判断尾水是否达到农作物灌溉标准。”陈嘉贤说,目前,经过处理过的污水达到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达标排放,可以用于灌溉,为村民节省了不少成本。

污水处理站建得好不好、有没有用,村民最有发言权,“以前村民们的生活污水都是自由排放,每到夏季,不仅苍蝇、蚊子多,味道还很刺鼻。”村民廖海江说,自从有了污水处理站,他可以坐在躺椅上,悠闲地在一楼纳凉。

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把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实行农村生活污水‘一村一策’制度,对原有污水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巩固污水处理能力,逐年提升治理率,提高村民满意度,为美丽乡村注入新活力。”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观山湖分局业务一科水治负责人夏琳说。

观山湖区盘龙洞村建设垃圾分类亭促进垃圾分类。

从臭水河到打卡地

出境断面水质平均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取得了“排水畅通,水清岸绿,景观和谐”的成效,这是观山湖区小湾河交出的“成绩单”。然而,就在几年前,它的标签却是水质劣V类、臭味弥漫、居民重点投诉对象……

小湾河发源于白云区艳山红镇,流经观山湖区、高新区、云岩区,最终汇入阿哈湖水库,河道全长19.7公里,其中观山湖区段长约10.9公里。由于流域周边城市开发建设,两岸人口急剧增加,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小湾河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水质逐步恶化,成了一条让人苦不堪言的“臭水河”。

现状如何改变、困境怎样涅槃,拿什么来拯救这条观山湖人的“母亲河”,还一池碧水?一场“翻身仗”由此开始。

联系专家组织实地调研,想方法找路子,系统分析,全盘考虑。2015年,小湾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PPP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总投资13.8亿元。

“项目从控源截污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水质提升工程、湿地公园建设等方面,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治理工作。将小湾河建设成为一条具有自然保护、城市防灾、生态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休息聚集地。”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观山湖分局业务一科水质办负责人刘明说。

2020年3月,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水质明显改善,但污染并没有根治。

“治水不能光盯着水,污染表现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刘明说,小湾河的污染主要原因是“雨污混流”,为此,观山湖区多部门联合对流域内小区、市政道路管网进行排查整改,同时新建临时污水引流管,实施约2000米河道清淤,整治内污染源,并对河道沿线主管网雨污接入口排查整改,完成河道规范化整治。

一条条“绿色”行动的落实,让小湾河水质稳定达标,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极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过去是臭气熏天,现在水清了、岸绿了,大伙儿也有耍的地方了。”刘明说,小湾河河畔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

手记

生态之城 向绿而行

观山湖城乡,美丽如画。这画卷,始于一场与蓝天碧水的约会。

头顶的蓝天在增多,身边的河水在变清,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最终惠及的是广大群众。“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幸福指数更高了。”这是观山湖区城乡居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把群众关注、关心的环境问题挑在肩上、放在心头、抓在心中,这是观山湖区的承诺与行动。观山湖区正奋力向前,迎难而上,聚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通过依法、科学、精准、全民治理,扎实推动蓝天保卫战各项工作,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多。

踏歌而来,向绿而行。如今的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艳,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明日的观山湖区,山山水水、蓝天白云将更加诗情画意,更加生机盎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伟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编辑 罗昌

二审 谭仕伦

三审 胡丽华

关键词: